落实农机具补贴,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
目前,全省投入林业抗旱保苗资金1.64亿元,投入设施58.8万台(套),浇灌新造林地1371万亩,浇灌苗圃地2.73万亩,减少经济损失8.51亿元。干旱致云南3000多亩林地受灾经济损失29亿多元 2010-03-10 00:00 · Bonnie 记者从云南省林业厅9日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截至3月3日,特大旱灾已造成全省受灾林地总面积3011.89万亩,成灾1399.93万亩,报废509.88万亩,经济损失达29.75亿元。
旱灾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大幅度上升,目前受害面积已达204.83万亩,较去年同期增加70.7%,直接经济损失1.73亿元。新造林地受灾1473.42万亩,成灾869.93万亩,报废388.17万亩,经济损失19.15亿元。一些野生动物也受到干旱的影响。云南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一丹说,特大旱灾严重影响新造林地管理和苗木培育,导致林业受灾损失严重。目前,云南省林业厅编印了《云南林业抗旱技术手册》下发全省,各级林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深入灾区一线宣讲抗旱保苗技术,推广节水灌溉、径流造林、截干造林及覆膜、遮荫、套袋、营养钵、保水剂、营养容器育苗等抗旱实用技术,进行科技救灾减灾。
云南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一丹说,特大旱灾严重影响新造林地 记者从云南省林业厅9日召开的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截至3月3日,特大旱灾已造成全省受灾林地总面积3011.89万亩,成灾1399.93万亩,报废509.88万亩,经济损失达29.75亿元。截至目前,云南已投入抗旱保苗人力1310万人从防范气候变化的风险角度来看,农业生产应当加强能力建设。
比如说随着气候变暖,黄淮海地区的冬小麦品种从强冬性转为半冬性再到弱冬性,耐冷性下降。加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农业灾害的监测评估。我国处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区,旱、涝、低温冷害和霜冻、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年年都会发生。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要加强对气候变化规律的研究,要把减轻气象灾害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近年来农业生产适应气候变化,在作物和品种布局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但很多作物品种的高产性状上去了,抗逆性状下来了,使得旱涝灾害、冻害等发生后造成的损失加大。其次,现在的技术研发主要围绕高产、优质、高效进行,有关抗灾减灾等方面的技术研究不够。
记者:在您看来,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怎么样? 梅旭荣:总体看,我国的农业抗灾减灾能力较弱。从生产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推广防灾减灾适用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灾害保险 记者:年初以来,我国西南五省遭遇罕见大旱,东北、华北等地区又出现低温天气,气候对农业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梅旭荣:近5年来,我国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为粮食总产的10%左右,其中,旱灾的损失约占60%左右。记者: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梅旭荣:我国农业应立足于防灾减灾,农业管理应由生产性管理向风险性管理转变,加强自然灾害、市场波动、技术应用、农民生产积极性等方面的风险管理。比如我们在安徽搞的试点,根据天气、气候指数测算出农作物的受灾情况,以此为依据进行赔付,保险公司和农民朋友都很欢迎。
再拿玉米来说,东北玉米从中早熟发展到中晚熟再到晚熟,生产周期延长,产量是增加了,但其低温抗性明显下降,受秋季低温影响的风险加大。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在提高作物单产、改善品质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因素。比如,过去每年的农情会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分析当年容易发生哪些病虫害、自然灾害等,有利于提前部署,采取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2006年入选科技部、财政部国家十五重大成就展、农业部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高新技术展和科技部2006年全国科学大会科技创新重大成果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注。
国稻6号是集株型好、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口感佳等优点于一身的新型超级稻。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入选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 2010-06-03 00:00 · Guy 国稻6号该组合不育系是四川内江杂交水稻育种科技开发中心育成的香型不育系内香2A,恢复系中恢800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多系1号/明恢63的后代为母本,以国际水稻所的品种IRBB60为父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于2001年选育而成的优质、多抗、高配合力恢复系。
2005年,江苏明天种业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买断了国稻6号的品种全国经营权,创造我国单个水稻品种价格之最,被列为2005年中国种业十大要事。十一五期间,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国家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工作,主要面向创新型企业及开展创新型试点企业的产品、国家科技计划九五以来支持形成的产品、国家级高新区内企业的产品以及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成果形成的产品进行认定和评价。
由水稻所选育的超 国稻6号 该组合不育系是四川内江杂交水稻育种科技开发中心育成的香型不育系内香2A,恢复系中恢8006是中国水稻研究所以多系1号/明恢63的后代为母本,以国际水稻所的品种IRBB60为父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于2001年选育而成的优质、多抗、高配合力恢复系。由水稻所选育的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近日入选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经认定,共有包括曙光天潮高性能计算机等243项入选首批国家自主创新产品,其中水稻品种有2个2005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2.4生态农业建设的标准及认证将进一步统一 目前,国际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产品的法规与管理体系分为3个层次:一是联合国层次,二是国际非政府组织层次,三是国家层次。因此,生态农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
生态农业经济效益显著,据初步调查,各地开展生态农业试点后,粮食总产量平均增幅15%以上,单产较试点前增长10%以上,分别为全国平均增长水平的4.5倍和9.2倍,人均粮食比试点前增加21.4%。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食品标准与国际相关标准的协调与统一,以削弱和淡化国标准歧视所产生的技术壁垒和贸易争端。
2.2生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模式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农村生产力为主线,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物质装备为条件,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以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发展生态农业正适应了这一国情特点,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两者在概念和内涵上是相辅相成的,生态农业实质上是生态化的现代农业。产品实物总量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出口额16.2亿美元。
与2004年相比,2005年绿色食品新认证企业和产品分别增长59.9%和61.6%。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产品年销售额37.1亿元,出口额1.36亿美元。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192家,占33.3%。未来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通过调整技术对策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形成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生态农业核心技术体系,并且在广大农村积极推广和应用。
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它既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而且更直观地涉及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提出把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
浅析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 2010-06-03 00:00 · jay 摘要: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对改善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农业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食品,又要满足工业化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面临来自人口增长、资源有限、生态环境恶化等多种挑战,发展生态农业既能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会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为正确处理经济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既要承担生态保护、观光休闲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功能,又要为农民就业和增收提供必要保障。
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既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增加对资源的需求。在消费需求的拉动下,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已具雏形,一批以绿色食品生产为主导的生态农业企业逐步壮大。
发展趋势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2.1生态农业将会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方向 生态农业得到广大消费者、政府和经营企业的一致认可。
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的1/4,每年因为缺水,约有6.70106hm2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而且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kg/m3,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1.2有限的自然资源要求发展生态农业 良好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使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资源可利用。